熱門關鍵詞:展至科技 氧化鋁陶瓷基板/支架 氮化鋁陶瓷基板/支架 陶瓷覆銅板 陶瓷電路板
數十年來,每一代芯片的速度越來越快且更加省電,因為其最基本元素——晶體管變得越來越小,這令芯片單位面積克容納的晶體管數目越來越多。晶體管的作用就像一個電子開關,在所有現代計算的基礎上形成二進制數字1和0。把“開關”做得非常小,會讓它們更快、更省電,但這也會導致一些問題,如電子泄漏。
相關制造工藝的提升可以改善這一狀況,雖然工藝升級速度已經放緩,但本周四(5月6日)國際商業機器(IBM)表示,半導體工藝至少還可以向前推進一代。
世界首個2nm芯片,采用GAA工藝
IBM發布了業界首個2納米芯片制造工藝,他們號稱在 150mm2 的面積中(約指甲蓋大小)塞入了 500 億個晶體管,平均每平方毫米是 3.3 億個。作為比較,臺積電和三星的 7納米工藝大約在每平方毫米 9,000 萬個晶體管左右,三星的 5LPE 為 1.3 億個晶體管,而臺積電的 5納米則是 1.7 億個晶體管。
納米晶圓近照
據IBM介紹,他們的2納米工藝采用三層GAA(環繞柵極晶體管)技術,這是第一次使用底介電隔離通道,它可以實現12納米的柵長,其內部間隔是第二代干法設計,有助于納米片的開發。這也是第一次使用EUV曝光FEOL部分過程。
IBM研究室主任達里奧·吉爾(Darío Gil)稱:“歸根結底還是晶體管,計算領域的其他一切都取決于晶體管是否變得更好。但不能保證晶體管會一代又一代地向前發展,因此,每當有更先進的晶體管出現時,這都是件大事。”
比7nm快45%,能效高75%
IBM表示,采用2納米工藝制造的處理器,可以比現在許多筆記本電腦及手機所使用的主流7納米處理器速度提升45%,能效提高75%。也就是說,其2納米架構可以在與現有的 7納米相同的性能下,只使用 25% 的電力,以現代智能手機為例,可能四天才需要充一次電。而在筆記本電腦、自動駕駛等隊能耗不敏感的使用場景下,則能帶來更高的算力。其他使用場景包括數據中心、太空探索、人工智能、5G、6G 乃至于量子計算。
(圖自:AnandTech)
不過,芯片制造工藝從研發到投入市場可能需要花上數年時間,IBM的2納米制造工藝離真正量產還有一段距離。就像2015年時,IBM 曾宣佈其 7納米工藝試產成功,但一直到2020年8月才推出第一個商用產品;2017年他們也率先發布了5納米芯片,但量產一直沒有下文。所以2納米對于 IBM 來說,宣傳推廣的意義更大。
IBM曾經是主要的芯片制造商之一,但在2014年將其制造工廠賣給了格芯(Globalfoundries),如今已經把量產芯片工作委托給了三星電子。不過,IBM與格芯簽署了10年合作協議,仍保有紐約州奧爾巴尼(Albany)的芯片制造研發中心進行芯片試產,另一方面IBM也與三星、英特爾簽訂聯合技術開發協議,兩家公司可以使用IBM的芯片制造技術。
比起當前最尖端的5納米芯片,2納米芯片的體積會更小、速度也會更快。目前臺積電5納米工藝只用在蘋果M1、A14處理器和華為海思麒麟9000等高端芯片上,三星的 5LPE也只用在驍龍 888 芯片上。
5納米之后的下一個技術節點為4納米或3納米,臺積電和三星都預計明年開始量產。英特爾這邊的 7納米要等到 2023 年才投產,還是慢了一步了,不過英特爾的工藝技術定義上,對晶體管密度要求更高,因此他們的7納米性能約介于臺積電的 5納米與4納米之間。
關于IBM這次采用的GAA晶體管技術,三星3納米、英特爾5納米以及臺積電2納米均將首次采用。
不過前些年炒得火熱的“幾納米”,已因為芯片由 2D 平面向著3D結構的發展,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。以前工藝數字越小,可能代表著零組件的尺寸可以做到越小,而現在的5納米、3納米更多只是一種“換代”概念。